陳麗珍的有機菜園—從傳統到有機的堅持
「如果種田能不用農藥,讓自己也吃得健康,不是很好嗎?」 這是陳麗珍踏入有機農業的契機。
她務農超過 20 年,一開始採用慣行農法,但隨著年紀增長,身體開始出現狀況。有一天,她在田裡拔草時突然想到:如果可以不用農藥,種出的菜不就更健康嗎? 沒過多久,農糧署剛好開課,教導農友如何利用微生物菌種來種植蔬菜、減少農藥依賴。她去聽了,聽完後大受啟發,便一頭栽進有機農業,開始改變種植方式。
當時,許多農友對有機農業持懷疑態度,甚至有人經過她的田時對她說:「這樣種菜怎麼可能做得起來?」也有不少人質疑她為何不放棄。但她只是笑笑地回應:「如果沒有像我這樣瘋的人,怎麼會有好東西吃?」 最終,當初一起學習的農友陸續放棄,只有她一個人堅持了下來,並且成功建立了一座屬於自己的有機菜園。
草生栽培,順應自然的耕作方式
剛開始轉做有機時,陳麗珍也曾經使用其他資材,甚至為了趁太陽下山後噴微生物菌,常常忙到深夜。但隨著經驗累積,她開始相信,「該有收成的時候,自然就會有收成」,於是選擇讓作物與土地共生,全面採用草生栽培,不再施用資材。
她說,這樣的耕作方式讓作物生長得更健康,口感也比一般農法種出來的還要好。許多顧客吃過她的蔬菜後,紛紛回頭詢問:「麗珍姊,如果你不種了,我們該怎麼辦?」她總是笑著回:「那就吃別人的啊!」雖然已經 70 多歲,她仍然充滿活力地耕作,並說道:「我想做到自己真的沒辦法做為止,不然退休後沒事做,我還真不知道要幹嘛呢!」
冬季綠竹筍與氣候挑戰的應對
除了蔬菜種植,陳麗珍還掌握了一種獨特的栽培技術,讓冬天仍能吃到綠竹筍,這在一般農場相當罕見。然而,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她,仍然要面對各種氣候帶來的挑戰。例如,冬天地瓜葉因為怕冷而生長緩慢,影響收成;颱風來襲時,不僅綠籬帶被破壞,田地還會淹水,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整理與修復。但她從不氣餒,總是一步步調整農場,讓作物能夠在最自然的環境中穩定生長。
草鴞標章與生態保育的期待
「菜就像人一樣,你一直逼它長快一點,它可能會長起來,但卻不一定健康、扎實。」 陳麗珍這麼說。她的務農哲學,是順應自然的節奏,讓作物自己找到最適合的生長方式。
除了務農,陳麗珍對生態也充滿興趣,經常觀察田間的鳥類與昆蟲。當她向客人展示田區內記錄到的鳥類照片時,大家都非常驚喜,紛紛表示:「原來農田裡有這麼多生物!」她相信,未來如果能讓產品貼上草鴞標章,不僅能讓消費者更加信任,也能讓更多人看見她對友善農業與生態保育的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