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彥儒—從都市回歸田園,打造與自然共生的有機芭樂園
林彥儒的父親是屏東里港人,退休後想回到家鄉生活養老,考量鄉村生活機能與節奏不易與都市生活習慣同日而語,故決定陪著父親一起回來,也開始思考是否能在爺爺留下的土地上發展,當個看天吃飯的自耕農。
過去他曾在台灣樂活有機農業協會工作,主要是輔導新竹縣五峰鄉村民從事友善有機農業,開始累積自身農業知識技術。民國 109 年,他開始務農,選擇自己喜歡吃的芭樂作為果農起點。查找資料時,他認為芭樂的抗病、抗蟲性相對穩定,即使會有線蟲或病害,通常也不至於無法控制受害程度,農改場資料也是非常豐富好查,讓他更有信心打算試著種看看。
挑戰不斷,堅持自然耕作的理念
務農的路並不輕鬆,田區如今仍受到線蟲問題影響,導致植株受損嚴重,加上颱風災損頻繁,使得他更加珍惜每一顆芭樂的收穫。然而,他仍然堅持有機耕作,僅使用「有機農業適用農藥與肥料」,儘量讓土壤環境維持健康,枝葉間的病蟲害自然達成生態平衡。
他的果園與隔壁多年慣行農法管理的檸檬園形成強烈對比,一邊是光禿禿的裸露土壤,一邊是草生栽培、綠意盎然的果園。雖然這樣的耕作方式常被鄰居或親戚嘲笑說是「懶惰」,但他認為,健康的土壤與自然的生態,才是作物真正能夠長久穩定生長的關鍵。
獨特的修剪方式,讓樹木自然發展
有別於一般芭樂園採取「矮化」管理的方式,林彥儒讓芭樂樹自然生長。他認為,果樹的意義在於先有健康樹勢方能結出好果,當樹勢自然向上發展時,果樹自身能感知根系與樹梢的生長極限,進而吸收日光、養分、水充滿枝葉而自然開花結果。他笑著說:「種下去才知道,原來芭樂樹可以長這麼高!」不過,他也意識到樹大招風,過高的樹木不僅難以維護,還會增加果實套袋的風險與人工成本,甚至有些果實會因為太高而無法採收。
因此,他採取「階段式修剪」,可以是疏剪或矮剪,不強求一次修剪到位,而是讓植株有時間恢復,並且只有在影響田間行走時才會適度修剪。這樣的方式,不僅能維持樹勢的健康,也不會讓樹木因過度修剪而失去生長動力。
觀察生態,與大自然共存
在參與生態課程後,林彥儒對於田間的生物多樣性更加感興趣。他開始注意田裡的小動物,甚至開心地與人分享有紅鳩在他的芭樂樹上築巢繁殖,這讓他更加堅定自己的農業理念—讓果樹與環境自然生長,打造一個農業與生態共存的農場。
展望未來,林彥儒計畫逐步改種「帝王芭樂」,將較孱弱或已死亡的植株汰換,希望能有更好的抗病性與抵禦蟲害的耐性,讓果園的整體品質提升。他希望能夠持續改進種植方式,讓芭樂的品質更穩定,未來或許也能發展加工產品,讓芭樂的價值不僅限於鮮果銷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