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有機農業這條不輕鬆的路上
在屏東的田野間,余秋燕與先生默默耕耘著一甲二分的鳳梨園。這片土地,是家族留下來的產業,也是他們在假日與空閒時間親自照顧的生活重心。走進他們的果園,不見大規模機械作業,只有一株株扎根土地的鳳梨與一對夫妻堅持自然農法的身影。
從慣行到有機,不只是栽培方式的轉變
這段農業旅程最初由先生的父親所開啟,當時仍是使用慣行農法栽種鳳梨。但在先生接手後,兩人開始重新思考與土地相處的方式。接觸過慈心,再加上余秋燕曾上過農改場的土壤改良課程,在授課老師的鼓勵下,真正下定決心改變耕作方式。
轉型初期並不順利。從化肥、農藥的仰賴過渡到自然循環的栽培,前幾年幾乎是連年虧損。除了田間管理難度增加,家中長輩也無法理解,甚至直言「這種有機是騙人的」。就連親友也會質疑:「為什麼你的鳳梨那麼貴?」
氣候與環境的不確定,是日常的一部分
余秋燕來說,接連的颱風與降雨,導致田區嚴重積水。與鄰田交界的地帶因地勢較低,甚至整排鳳梨被水淹死,而鄰田栽培的芋頭也難逃一劫。她們坦言這些年對田地的理解越來越深,也開始針對問題提出解方,等這一輪收成結束後,計畫將會重新整地、挖排水溝、種植隔離帶,減少未來的栽培風險。
有機栽培,需要的是時間與循環
與慣行鳳梨田不同,余秋燕家的田區採取輪作與綠肥管理。採收結束後,會進行翻田曝曬,並種植田菁作為綠肥來改良土壤,再搭配分區耕作的方式,讓土地有充分的時間休養。這些做法雖然繁瑣,卻是維持有機品質的重要關鍵。
她說:「有機的甜,跟一般鳳梨的甜不一樣。」不只味道更清爽乾淨,背後也藏著對土地長期修復的用心。儘管產量無法與慣行農法相比,但回頭客的回饋,讓他們更加篤定這條路是走得下去的。
堅持到共鳴,草鴞標章是另一份支持
這幾年,他們也加入了草鴞生態服務給付計畫,以實際行動參與田間的生態保育。對他們來說,有機農業並不只是種得乾淨,更是讓土壤、動物與人有機會共存的生活方式。他們也期待未來透過更多生態與通路的串聯,讓有機鳳梨的價值被更多人看見、理解。
余秋燕與先生的鳳梨田,是一塊用時間換來信任的土地
每一棵鳳梨的生長,都是在不易的條件下完成的自然對話。他們不追求快速的回報,也不擔保每一次收成都能無虞,但他們知道,只要方法對、步伐穩,就能讓土地與人,一起慢慢變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