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有機檸檬園裡,摸索一條穩健之路
在屏東九如的一片檸檬園裡,陳禹如正專注地巡視樹木,檢查植株與田間的狀況。他是一名青農,畢業於屏科大科技農業學程,四年前決定接手叔叔的有機檸檬園,並在這片土地上開啟自己的農業旅程。
接手果園時,園內的植株已相當老化,加上風災影響,部分樹木逐年枯死。為了讓果園恢復生機,他開始逐步補植新樹,但這並非短期能見成效的工作,新的植株至少還需 2-3 年才能穩定產出。
他的日常工作除了田間管理,也會在叔叔的檸檬園幫忙,汲取更多種植經驗。收成以接單採果為主,沒有訂單時,就專心整理果園、修剪植株、改善土壤條件,為未來的產量做準備。
探索有機種植,應對不確定性
有機檸檬的種植並不輕鬆。不同於慣行農法能依靠農藥與化肥控制病蟲害,有機農業需要農人投入更多心力與耐心。冬季時,檸檬樹會大量落葉,起初他以為是管理不當,詢問前輩後才了解到這是正常現象。
他也在試驗不同的栽培方式,例如不使用支架與繩索固定植株。一般農友習慣用支架來穩定樹勢,但他認為這會影響田間管理,尤其是除草時,頻繁繞過支架十分費力。因此,他選擇讓植株自由生長,並觀察根系的發展,認為只要根部健康,就能提升樹木的抗病能力,即使遇到天牛蛀蝕也無需過度擔心。
從生存到發展,尋找適合的市場
現階段,檸檬產量仍不穩定,銷售通路也還在摸索。他曾在高雄神農市集與希望廣場擺攤,希望透過市集接觸更多消費者。回饋普遍正面,許多人認為他的檸檬香氣特別濃郁,這讓他更有信心,也開始思考如何讓產品更多元化。
未來,他計畫購置冷藏設備,將部分檸檬加工成檸檬汁儲存,延長保存期限,增加市場彈性。此外,他對養蜂也有興趣,已經開始讓蜜蜂在田間採蜜,期待能結合檸檬,推出自產蜂蜜,讓果園的產值更豐富。
有機農業的學習與堅持
他參與了草鴞生態服務給付計畫,認為課程提供的觀念是有幫助的,但要觀察實際成效仍需時間。他理解有機農業是一條需要長期經營的道路,無論是產量、銷售,甚至是土地的適應,都無法一蹴而就。
「現在沒賺很多,先讓自己能生存,等新植株長大後,未來就會更穩定。」 他說得務實,沒有過多的理想化想法,而是一步步踏實前進。
這幾年的農業歷程,讓陳禹如更加認識這片土地,也理解了自然條件帶來的不可控性。他不急於追求短期成果,而是專注於讓檸檬園的基礎更穩固,讓這份耕耘能長久持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