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資訊工程師到生態農創者,走出友善耕作的新路徑
黃宣翡原本是一位資訊工程師,踏入農業的那刻起,就決心走有機栽培之路。2015年,她在修習各種有機農業課程時,聽聞「農業師傅」的培訓計畫,認為這是磨練技術與耐力的絕佳途徑,便毅然決然報名,被派駐至不同的農場工作的經驗,更加深她對有機栽培的信念。堅持取得農業技術證照後,她在2019年承租到高雄橋頭區的台糖農地,正式投入有機農業。「不能做讓自己生病的事,也不該讓土地承受化學的負擔。」這是她的想法,這份對身體與土地的誠實,讓她選擇走向自然與健康並存的農耕路線。
多樣化耕作 × 自然調節的田間智慧
黃宣翡的作物多樣且具有加工潛力,包括青草茶原料、香茅、薄荷、薑黃與野薑花等,甚至還有鳥類帶來的構樹與自然繁衍的野菜。她說:「我種的是我自己想吃、對身體好的東西,也刻意避開市場上大量栽培的作物。」
這樣的多樣性不僅提升田間的生物多樣性,也創造自然共融的生態效益。她發現,由於動物可選擇的食物更多,葉菜類反而較不受鳥害;不同作物吸引不同昆蟲,也吸引前來捕食的鳥類或其他生物,使病蟲害的管理變得更輕鬆。「很多事是人想太多,大自然其實會幫你平衡。」她一邊在綠蔭下採收,一邊分享她的觀察與體悟。
草鴞叫聲中的提醒:要守住還沒消失的生態
橋頭科學園區開發後,她便開始在夜裡聽見草鴞的叫聲。「我認得草鴞那種像是蟲鳴的聲音,是因為曾經參加過高雄鳥會播放的生態紀錄片《星空獵手》,也才知道草鴞其實瀕臨絕種。」雖然尚未親眼見過草鴞,她仍希望透過友善耕作,讓這片農地成為草鴞暫棲、覓食,甚至繁殖的家園。
在高雄市農業局的協助下,她的田區內也架設了猛禽棲架,當搭設人員介紹田間那隻定點懸停的鳥類就是大名鼎鼎的「黑翅鳶」時,她才認識到這些生物已經在田區生活,也更堅定要讓自己的農場以生態保育與食安為主軸。
與人連結,讓產品說話
除了參與過神農市集、紅豆牛奶節等展售活動,黃宣翡也透過LINE群組、粉絲專頁與消費者互動,分享如何料理自家作物。「我的作物比較特別,很多人不知道怎麼煮,我會一步一步教。」她也與業者合作,開發如野薑花餅乾等加工品,讓產品走得更遠,也展現農產的多樣魅力。
永續農業,不只是技術,更是態度
對黃宣翡來說,農業不只是耕作技術,更是與自然對話的藝術。「一開始的確很難,但後來發現,與其拼命控制,不如學會觀察與順應。」她希望自己的農場能成為都市中的一塊生態緩衝地,讓人與自然都有喘息的空間,也願草鴞的聲音,不只停留在記憶中,更能在土地上發出迴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