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然農法的實踐者,與姊姊回鄉攜手打造友善草鴞的土地
高雄市旗山區的一隅,有一片生機盎然的綠竹筍園。這裡曾是祖父栽種香蕉的農地,後來轉型為父母經營的豬舍。多年前因家人特別喜愛綠竹筍,父母親便親手種下了這片筍園,如今,這塊土地由卓惠碧與姊姊卓綺若共同照料。她原本在高雄市區工作,雖然來自農家,卻未曾想過有一天會真正走進農田。直到2022年疫情過後,因緣際會下接手家中的綠竹筍園,也重新將祖父的香蕉種回來。只要是自己喜歡吃、對身體好的作物,她都願意嘗試種植,也踏上了一條以自然共生為願景的農耕之路。
草鴞尚未現身,但多樣性實踐已落地
田間設有由高雄鳥會架設的草鴞棲架,而鳳頭蒼鷹、領角鴞是田裡的常客。雖然至今尚未親眼看見草鴞,但卓惠碧仍滿懷期待地說:「我們這裡白茅草很多,希望草鴞有一天能來這裡築巢、生存。」在竹林間可以看見中國樹蟾,在探訪田區時,也可以看到許多小型鳥類,卓惠碧說,芋頭和構樹就都是野鳥自然傳播帶來的,後來這些作物也就保留下來了。從她的田區可以發現不只是野生動物的生物多樣性,同時她栽培的作物也相當多元,走入田區,可以感受到那份對田區各種生命的重視。
從液肥到割草,從有機走向自然農法
卓惠碧一家注重養身,長期支持有機農產品。所以當她開始耕作時,自然也從有機農法起步。最初三年,她自製液化肥來增加土壤的肥力,每次在熬煮時都自嘲是在煮「巫婆湯」;直到去台東上課認識一位從事自然農法二十餘年的老師,她才開始摸索適合自己田區的種植方式,並思考老師的核心理念:「最重要的是去理解土地需要什麼,而不是盲目的餵它吃什麼。」於是,她採用自然農法,開始讓草自由生長,再以割草覆土、減少干預讓土壤鬆軟。像是她種植的香蕉,並不像其他蕉農每年重新種植,而是讓它們自然生長,充分保持栽種的間距。
從市集到餐桌,讓顧客吃出土地的差異
卓惠碧和姊姊會在神農市集與有機市集擺攤販售自家農產品,包括綠竹筍、香蕉、木瓜、芋頭、香茅與洛神等。她自信地說:「我家的香蕉很Q,吃起來像山蕉,很多顧客都吃得出不一樣。」這份來自土地、誠實無欺的風味,是她最自豪的收穫。
她說:「農業是天地人之間的關係,要花時間去理解土地的性格。」雖然還在摸索什麼作物適合在自己的地上生長,但她願意耐心等待,讓草長起來、讓土壤呼吸,讓自然指引未來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