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稻浪與音符之間,奏出自然和諧的友善農曲
黃盟生是一位心中充滿音樂魂的農夫。30年前,他為了陪伴逐漸年邁的雙親而返鄉,在旗山一邊經營樂器行、一邊幫著家裡做些農事,晚上還常在PUB駐唱。雖然後來與樂團成員因人生各自規劃而暫時解散,但他們曾約定好:「等50歲之後,再回來玩音樂!」
原本家中均以慣行農法種稻,但在父母過世後,黃盟生與太太重新思考:這塊陪伴家族多年的農田,是否也能走出一條新的路?思考良久後,他決定選擇不灑農藥、不用化學肥料的方式,種出對人與環境都友善的有機香米。
不用藥的田,為了自己也為了野生動物
在他的稻田裡,不見除草劑與農藥的身影,取而代之的是自然通風、低密度的種植方式。他說:「我的稻子種得比較稀疏,稻草比較不容易生病,植株也比較強壯,颱風來也不怕。」雖然稻收產量僅為慣行農法的三分之一,甚至四分之一,但他一步步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生產模式。
取得有機與綠色保育雙認證後,他更進一步導入猛禽棲架與自動相機監測,記錄田區生態動態。雖然目前還沒看見草鴞現身,但曾經拍攝到領角鴞,他欣慰地說:「我與野生動物都靠這塊田生活,這片地不只是生產糧食,更是共生的家園。」
十年抗「香附子」之戰——衝浪板上的有機堅持
務農的過程中,黃盟生也曾遇過難解的挑戰。有一年田區附近的營區在施工,他買下對方要清除的表土,希望能改善家中稻田的地力。沒想到,這批土壤中竟夾帶著強勢雜草「香附子(又稱土香)」,其球莖繁殖力驚人,與水稻搶養分又難以清除。「我曾挖出一株香附子,居然有42顆球莖!」他苦笑著說。
由於是有機田,無法使用除草劑,他便動手打造「刈草船」:拿衝浪板當底座,綁上鐵鍊當刈草裝置,每年就在田裡來回滑行、手工清除。這場與香附子的「地下戰爭」前後持續了十年,才終於將其壓制下來。「友善農業沒有捷徑,只有時間與累積。」他說。
把米糠變黃金,用稻米說土地的故事
為了延伸有機米的價值,黃盟生選擇加工這些慣行農法不敢碰的「副產物」。他將稻穀去殼後保留的米糠,製作成營養價值高的「米糠粉」,還研發將其揉進麵糰、再用自家窯烤爐烘焙的「柴燒窯烤米糠麵包」,成為市集上廣受歡迎的特色商品。除了參與神農市集、有機市集等,他也持續與消費者對話,傳遞他對土地與農業的理解。
音樂與務農,是一場對自然的深情演奏
黃盟生說,農業對他來說不只是工作,更像是一場持續進行的演奏。他把農田當舞台,把昆蟲、鳥類當作共鳴的樂器,也將自己融入這場生態交響樂中。「鄉下的農夫就是種到不能種,玩音樂也是彈到不能彈、不能彈就吹到不能吹。」
他選擇用友善農法照顧土地,用創意加工傳遞價值,用音樂撫慰農忙後的心。他的故事,也是這片土地上,關於夢想與堅持最溫柔的一首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