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有機不是有錢人的專利,從草地裡長出的理想
你能想像一位曾經在北部擔任體育記者的人,現在穿梭在南部的菜園與果園裡,細心照顧著印加果與紅毛丹嗎?離開新聞圈、回到屏東,對蔡青耘來說,是一場轉身的選擇。他說,回南部的其中一個理由,就是希望能夠陪伴家人。「在北部工作,照顧家人只能靠請假;現在,我可以在身邊照料。」這樣的心意,是他選擇走入田裡的起點。
種植,是挑戰,更是理念的實踐
當他開始耕作時,身邊的親友幾乎異口同聲地建議:「一定要噴藥!草一定要殺乾淨!」但青耘卻有不同的想法。
他選擇草生栽培,讓土地呼吸、讓生物共生。「你踩在沒有噴藥的草生田,跟傳統農法的土地,腳底下的感覺完全不同!」草地柔軟、保濕、土壤結構良好,這樣的土地,才能真正孕育出健康的作物。
他的高麗菜,不是70天採收,而是等足了120天。「慢一點沒關係,重要的是我要證明:農村不一定要靠藥物才能種出好東西。」
印加果背後,是一杯媽媽的養生油
選擇種印加果,除了市場上的關注,也有一點私心—他的媽媽想喝印加果油,喝了很喜歡。於是青耘就決定自己來種,而且要種「有機」的,給家人最安心的選擇。
現在,他也在嘗試加工印加果與高麗菜,例如把高麗菜做成天然泡菜,延長保存,同時開發市場。
天氣、土地與現實的拉扯
農業從不浪漫。颱風、暴雨、農地淹水、大型機具差點卡住泥地、土地地主有意出售……每一個挑戰都不簡單。但青耘選擇堅持,也選擇不妥協。他努力爭取通路、參與市集,希望讓更多人認識這樣的友善農法。
「有機不應該是有錢人的專利,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吃到安心的食物。」這句話,是他想對消費者說的話。
一張標章,一個故事
蔡青耘目前已經取得綠保標章兩年,以及未來規劃邁向有機轉型期的認證。目前對於草鴞標章,他說:「希望這張標章,能成為和消費者溝通的一個開端,讓他們了解土地、了解種植,也用行動支持願意為環境努力的農民。」
從草地裡長出的,不只是印加果或高麗菜,而是一位農夫想為下一代守護環境、打破農村刻板印象的決心。蔡青耘的故事,也許不轟轟烈烈,卻讓人感動—就像他說的:「如果有空間發揮,我就盡量發揮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