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不殺生的信念出發,用生物多樣性打造友善田園
吳禹宏在旗山農工實習時,首次接觸到有機農業,而大學時期又參加相關的生命成長營,對於農業又有更深的體悟,並認同有機的理念。因此,當他開始務農時,便主動申請綠色保育標章,期望以嚴格的標準自我要求,同時對消費者負起責任。由於家庭並無農業背景,他在退伍後參加農業技術團的「農業師傅」培訓計畫。前兩年主要至慣行芭樂與棗子園協助耕作,累積實務經驗,也逐步釐清自己對友善農業的想像與方向。第三年起,他開始承租自己的農地,正式展開屬於自己的友善耕作之路。
讓生物多樣性主導田間秩序
吳禹宏主要栽種玉米、玉米筍、小番茄和草莓,他以生物多樣性作為田間農事的最高目標,認為雜草與昆蟲在他的田裡不是敵人,而是夥伴。他很有自信的說:「田裡的秋行軍蟲問題其實不大,因為生物多樣性高,其他昆蟲已經先佔了空間,不會讓某一種害蟲獨霸。」只要不影響作物光照與生長,他就會讓野草自然發展,僅透過調整割草時機以避免老鼠大量聚集。這樣的調節策略,不僅友善野生動物,也讓田間的生態系更穩定。另外,讓植株能有足夠的空間生長也很重要。他說:「我的玉米田的行距比一般慣行農法寬很多,慣行是65公分,我是110公分。」這樣的配置讓作物通風良好、光照均勻,植株生長更健康,對病蟲害的抵抗力也更強。
「天菜先生」的包裝哲學:從土壤到紙盒都要友善
除了農法友善,吳禹宏也思考如何將理念延伸到產品設計。他創立自有品牌「天菜先生」,一開始使用塑膠盒包裝,但很快意識到這與他的理念背道而馳。於是他請設計師設計符合減塑概念的包裝—採用無塑膠塗層、使用再生紙、厚紙盒設計,即便成本比原來高出許多,他仍堅持實踐。「設計師提醒我,別人如果拆包裝仿製,你開發的錢就浪費了。但我覺得,只要不賠錢,歡迎大家來用,成本才有機會降下來,市場才有改變的機會。」他說。
給自然時間,也給未來空間
在吳禹宏的田區,雖然會看見部分田區有溫網室,但他的溫網室並非長年封閉,而是只有在接近採收時期,才會將使用溫網室覆蓋,來緩減一些農損,也因此吳禹宏的溫網室,仍然接受到綠色保育標章的認可,認為對野生動物是影響較小的。吳禹宏堅信,「我現在做的事情,或許短期沒看到草鴞,但一定有別的動物受益。」只要持續營造一個多樣性穩定的棲地,草鴞或其他野生動物終將回來。就像我們不能要求土地馬上回應你,但你願意給牠時間,就會得到牠真正的回報。目前吳禹宏的田區常常可以觀察到環頸雉,這也讓他感到非常的開心。
這片燕巢的田野,也許看起來平凡,但在這位年輕農友的用心下,正慢慢變成一片值得野生動物駐足的樂土,一塊能說故事、也能改變市場的希望之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