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劇場到田間,用美感與自然對話的農人
走進高雄燕巢的一片田地,你可能會發現彩鷸悠然地在蓮花田邊走動,這不是風景畫,而是郭少鏞每天的生活場景。他在學生時期念的是農業科系,但畢業後選擇插大影劇系,而後在劇場工作數年,直到2009年參加農業部的「漂鳥計劃」,才重新踏上農耕的道路。他說:「以前在劇場布景、燈光、場面都要好看,現在也希望在呈現出自己的農作物時,會讓人一看就想吃!」
將劇場精神種進土地裡:自然、不喧嘩,但充滿層次
郭少鏞的農場有種植蓮花的水田,也有多樣蔬果,包括秋葵、洛神、萵苣、洋蔥、甜菜根、櫻桃蘿蔔、洋甘菊等菜園。他避免種植病蟲害嚴重的作物,反而更重視輪作、覆蓋與土壤的照顧。耕作原則施行不整地、不深翻,並透過割草覆土、點狀種植的方式栽作,讓土壤內的養分自然保留,營造不干擾、卻豐富的耕作環境。他說:「希望我的田裡每一塊地都有草、有作物,不留裸露的土壤,讓雨水不再把土壤沖刷帶走。」
與生物共棲的田間日常
他說:「我小時候住在台北五分港,鄰近關渡平原,那裡有濕地、泥灘、很多動物。小時候抓過彈塗魚、蛇,那種環境就深植我心,所以我一直想打造出一個人與自然可以共處的場域。」這也是他創立「心是一畝田自然農場」的品牌由來。現今,他對觀察田間生態充滿熱情,去年蓮花田就記錄到彩鷸在此繁殖。因為申請生態給付,他親手架設棲架與攝影機,不僅拍到黑翅鳶捕鼠,也在近期拍到草鴞,這讓他大感驚喜,但也擔心會不會公布他的田區有草鴞,會為草鴞帶來困擾。直到研究單位通知,別擔心,草鴞在這裡是來來去去的,真心要拍也不知道何時會出現,田區有農民看顧,其實草鴞是更安全的。當我們有心,希望草鴞來作伴,草鴞在這邊可以安心覓食,這份善良不只是草鴞感受的到,相信是許多田間的生命都可以感受到的。
微風市集的紅白舞台:讓農作成為吸睛的主角
從最初一天不到200元的收入,到現在有固定顧客甚至主動向其他人推薦:「那個農夫的櫻桃蘿蔔有紅、白、漸層色,放在餐桌上很漂亮,生吃或醃漬都好吃!」在每週六的微風市集,他會精挑細選每次出攤的蔬菜,讓食物跳脫食用本質,還要讓人吃得開心、吃得美麗。
這位從劇場走入田間的農夫,正用一種柔軟但堅定的方式,把農業當作藝術在實踐—沒有聚光燈,卻照亮了一塊屬於人與自然共處的土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