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宏倫與伯父的生態農業接力賽
「從小我就在伯父的鳳梨田裡跑。」巴宏倫是高雄大樹的青農,也是「綠冠有機鳳梨農場」的傳承者。這座農場由他的伯父巴錦楙在2008年返鄉創立,開始種植有機鳳梨。宏倫在耳濡目染下,早早就確立了從農志向,高中就讀旗山農工,之後考進屏東科技大學科技農業系,系統性的學習農業觀念與技術。畢業後,他開始參與農場的日常與田間工作,累積實務經驗,逐步深入農場經營的各個面向,如今已經邁入第五年。
以林為界,以草為伴的鳳梨田
一般我們想像鳳梨田是開闊且遮陰較少的地貌,但這裡的鳳梨卻被樹林所包圍,所以鳳梨個頭偏小,但香氣濃郁、纖維細緻。5甲地中約只有一半種植鳳梨,另一半則是保留下來的森林。「不只是生態緩衝區,也幫助隔離鄰田農藥的污染,更成為猛禽的重要棲地。」宏倫說這來自伯父的構想,而他也延續著伯伯的初衷:不使用除草劑給予自然的有機肥,只以人力割除鳳梨株邊的野莧、大花咸豐草等,保留著樹林底下的地被植物。
有草鴞的聲音,就是最好的回應
高雄市野鳥學會曾在農場調查,並記錄到草鴞的叫聲,這讓巴宏倫深受鼓舞。「我們這裡有很多鳥,像是領角鴞就常出現,希望將來也能幫助到草鴞,讓牠們願意在這裡安家。」為了與野生動物共好,農場完全不使用老鼠藥。除了叫聲之外,巴宏倫也非常希望接下來能夠在生態服務給付的幫助下,看看田間棲架是否能夠拍到草鴞身影。
面對鳳梨的挑戰與創新
有機鳳梨的種植不易,宏倫坦言:目前仍在學習如何更好地管理田區與人力配置,尤其是控制鳳梨的生長尺寸,以提升整體產量與穩定度。而他也勇於嘗試,例如種植二年生鳳梨,期望減少土地翻耕頻率;溝底鋪設近期新推出的紙膜技術,希望能減少人力割除草地的成本,同時取代一般抑草蓆的塑膠布,來降低環境的負擔。
土地是養出來的,生態是守出來的
巴宏倫不只是傳承一座農場,更是接下了一份與土地共好的承諾。目前不急著擴張,而是一步一步穩健前行,希望讓這片田始終保有草的生機與鳥的歌聲。在他的想像裡,未來這塊地能讓鳳梨扎根,也讓草鴞棲息,共築一個屬於自然與人的共生農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