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棒天秀農場的有機農業堅持者
林益崧原本經營餐廳,在102年決定結束餐廳事業,返鄉接手父親林弘元所創立的天秀農場,開始投入有機農業經營。「我想讓爸媽看到自己的孩子回來,也想讓自己過得踏實一點。」林益崧說。
天秀農場原本由林益崧的父親林弘元所耕作,主要栽培的是有機蔬菜和瓜果。農場早期以果樹種植為主,隨後逐步增加蔬菜種類,包括苦瓜、小黃瓜、芥藍、茄子等作物,並於多年前取得有機驗證,是屏東高樹鄉重要的有機農場之一。
學習栽培新技術,堅持有機理念
為了提升農業技術與經營效率,林益崧返鄉後不僅延續父親的有機農業理念,還積極學習新知識,特地就讀屏東農業大學,以結合傳統經驗與現代技術。一開始,這條路並不容易。他坦言,前五、六年幾乎年年虧損,既要適應新的耕作方式,也要克服自然環境與市場的挑戰。有機栽培不像慣行農法可快速見效,他常常得邊做邊試、邊失敗邊修正。
有一次準備種植大黃瓜,整地、育苗樣樣都準備妥當,但就在即將收成時,整片作物突然枯萎,後來才發現是土壤裡的線蟲作祟,整批血本無歸。這樣的挫折,他表示:「農業專家學者教的東西不見得完全適用在你自己的田裡,水質、氣候、土壤差一點點,結果就完全不同。」
務實經營,兼顧種植與市場
林益崧清楚地知道,農業不能只是種得好,還要能賣得出去。「再會種,如果沒有市場,心理壓力會很大。通路一死,前面努力都白費。」
他觀察市場變化,知道若種植品項與他人無異,就很難脫穎而出。像是高麗菜,市場飽和、價格低迷,即使技術再好也難以獲利。因此,他不斷嘗試新的作物。目前他與正在就讀屏科大科技農業學程的兒子合作種植水果玉米,第一季成果不錯,後續有望擴大種植。
每天清晨與黑夜之間的耕耘
在這樣的農場裡,工作節奏並不輕鬆。葉菜類作物必須清晨或半夜採收,為了維持品質,林益崧常常凌晨三四點戴著頭燈在田裡作業。這些短期作物需要高度密集管理,採收時機稍縱即逝,錯過就只能任其老化報廢。
有時他也面對動物的挑戰。像是茄子會被鳥啄食,一次收成都可能少掉十分之一,這些看不見的損失,外人很難理解。
生態與農業課程,提供新的視角
林益崧參與了草鴞生態服務給付計畫,也上了幾堂由林業與自然保育署舉辦的課程。他覺得這些課程不僅提供實務上的建議,也拓展了他的農業思維。「有時也會認識一些不同作物的朋友,交流一下經驗,也是滿好的。」